私密书屋 - 经典小说 - 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在线阅读 - 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 第76节

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 第76节

    “李勣大胜归朝,合该有一份亲王迎出城门的体面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既然觉得雉奴如今也长大了,不如将这桩事交给他去做?且陛下也别cao一点心,只让他自己去与礼部论仪程去。”

    皇帝笑容满面:“好,就这么办!也让旁人看看,朕的雉奴也长大了,还这样能干!”哪怕是长孙无忌,也被皇帝这至为骄傲的语气,激出了一层鸡皮疙瘩。

    这……这雉奴不过是去做一份迎接工作啊,妹夫你要不要这么骄傲过头啊?好似大败薛延陀的是雉奴一样。

    *

    贞观十六年十一月,李勣班师回朝。

    晋王奉圣旨亲出长安迎接。

    从长安城外到皇宫的这段路上,李勣没有骑马,而是跟李治同坐一辆皇帝特许的朱盖华轮,并饰以象牙的豪华大车。

    因预备着要去见圣人,李勣早已经在城外换下了戎装佩剑,此时是一身官服。

    李治略一打量他,不由就问道:“大将军气色怎么比离京的时候还好?”

    明明征战数月,但李勣脸上并没有什么风霜刀剑之色,与离开的时候相比,气色还真是更好了,都不用人说客气话。

    李勣很坦诚,开口时还忍不住笑了:“人逢喜事精神爽。臣在漠南先是打崩了薛延陀的大军,没几日就收到入凌烟阁的佳报!臣只觉此生圆满了。”

    说这话时他的喜意已然能控制住。

    李治却不知,其实李勣在第一次听闻这个消息后,先是跟来报信的几路家下人,都反复确认了十遍以上,他确实名列其上。

    直到完全确定后,李勣就兴奋地纵马在漠南之地奔了半夜,甚至差点迷路。要不是老马识途,可能凌烟阁上的功臣就要多一位已故,少一位健在功臣了。

    当然,这种有点丢份的事儿,李勣绝不肯说给晋王。

    他说出口的是一份沉甸甸的道谢:“多谢王爷为我进言!”

    李治却莞尔摇头:“我是为大将军说过话,但应当不是我的缘故——四哥更得父皇看重,他也曾为江夏王说过话。甚至三哥都特意上书,从封地上回来了一趟,也是为了江夏王。”

    李道宗是宗室,本人又有本事,人缘很好。

    李泰是想拉拢李道宗为己用,三哥吴王李恪大约是出于平日私交不错,且李道宗又确实有功,所以也出面送了这样一份人情。

    然而最后李道宗没有入凌烟阁。

    李勣何等关注凌烟阁相关消息,李道宗这种跟他情况差不多,各有优劣的竞争对手,他当然更是上心,这些情况也都了解。

    可他没想到会从李治口中听到这些实在话。

    晋王竟然一点也不居功!

    他拜托过晋王替他说好话,而如今他也确实入了凌烟阁。回来的路上,李勣已经仔仔细细想过了他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——他也早已告诉过晋王,他会替他镇守并州,不只是因为皇帝的安排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他李勣现在有两位君主,最高级别当然还是皇帝,其次就是晋王了。

    晋王如果让他去做一些私事,只要不是谋反,他就会去做。

    若是……晋王想争储君位,他也会站在身后。

    早在长孙府上,李勣就敏锐察觉到了,国舅爷对晋王的喜爱看重,不只是一个舅舅对小外甥,他甚至怀疑,国舅爷将凌烟阁事告知,是为了晋王,而不是为了自己。

    别看太子和魏王各有班底,但只要有长孙无忌一人的偏向,那这就是三足鼎立。

    这就是作为国舅爷与凌烟阁第一人的实力。

    李勣早把一切盘算的明白。

    若是这回,李治对他提出什么要求,只要不过分,李勣都会答应下来的。

    而李治不挟恩图报,李勣就已经很感激了,但不想晋王竟然坦坦白白说了李道宗之事,然后笑眯眯道:“父皇再疼爱我们,在国家大事上也不会听我们的,可见大将军能上凌烟阁,是自己的功劳。在父皇心里,大将军哪怕年轻也配得上凌烟阁!”

    在世俗观点看,年近五十的李勣不算年轻,但在凌烟阁一众人中,李勣妥妥是‘后起之秀’。

    连他自己都忍不住要想,他能上凌阳阁,会不会有长孙无忌和晋王的功劳,但晋王,就是这样柔和且笑眉笑眼地祝贺他,告诉他,都是大将军自己的功劳。

    说的李勣再次热血沸腾,心潮澎湃起来。

    同时,在李勣眼里,晋王那高洁的品格,就像他曾经见过的大漠北地山巅上的积雪一样无暇!

    这样的想法,直到李勣进宫面圣谢恩,回到家中后还久久不能散去。

    *

    李勣回府第二日一早,儿孙并在京的所有嫡系旁系李氏族人,都集体来给他拜贺。

    人头攒动,族人们均昂首挺胸,喜色盈腮。

    他们的家主,上凌烟阁了嘿!

    自从凌烟阁的消息出来,就长久霸占京中头条新闻。

    长安城显贵云集,号称掉下来一块石头都能砸中官员。

    这里永远不缺大人物。

    原本,京中官员门第会以世家、勋贵、寒门来作区分。但自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出来后,一个新的标准横空出世——那真是谁家出一个能上凌烟阁的顶梁柱,谁家子孙出门走路都比别人头抬得高八度!

    可见经过高祖和二凤皇帝二十多年的执政,如今社会风向终于有了较大的逆转:人们不再凡事以世家的标准作为标准。朝廷的认证,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。

    悄无声息的,凌烟阁的分量,超过了崔卢等世家的名望。

    这是二凤皇帝与旧时代的角力,他一手挽住时代的缰绳,将整个世界拉向了自己胜利的一方。

    民心就是最好的答案。

    倒是李勣,见家人们全都脸上喜色沸腾,要是长了尾巴,恨不得一个个变成峨眉山的猴,上蹿下跳起来——

    心里顿生不满!

    李勣立刻沉下脸来警告族人,近来一定要安分守己,决不能得意忘形,做出什么让人抓住小辫子的事儿来。

    他能上凌烟阁,有多不容易,他自己知道。李勣是武将,不搞什么怀柔政策,哪怕面对自己的族人,也非常直白地勒令他们:都管好自己以及自个儿相关的人,凌烟阁的画像要等明年年后才能正式挂上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要是哪个蠢蛋要是做了蠢事,连累了他的名声,甚至连累了他不能上凌烟阁,谁就等着去死吧!

    李勣的声音不说多么严厉,但他的目光已经告诉了所有人,如果因族人裹乱,害得他最终没有挂进阁里去,那人绝对会死,还会死的很难看!

    于是他的回归,就像一盆冰水,把整个沸腾的李家浇了个透心凉,所有旁系都老老实实回家,准备直到凌烟阁正式落成前,他们全都改成王八属性,坚决不伸头出去。

    警告完了旁系与亲属,李勣对自己的儿孙还是比较放心的,于是让次子李思文跟他汇报下这些时日京中的大事,又让孙子李敬业去整理下近来收到的礼单。

    他既然回来了,就要一一回礼。

    听完儿子的汇报,李勣揉了揉眉心:京中的事儿就是错综复杂,有时分析京中各种情报,可比战场上还要累多了。

    他准备先着手处理礼单这种轻松事。

    查点贺礼时,其中有一份引起了他的注意:那是一只白玉碗,洁白的羊脂玉像是用雪捏成的一般,一点儿瑕疵也无,又有着温润宁秀的玉石玉泽。

    更难得的是,这只玉碗里,还装着一朵小小的碗莲,比一般的碗莲还要小一倍,所以才能装入一只玉碗中。

    碗莲也是洁白一朵,叶片翠绿,花瓣剔透莹白,因小巧玲珑,而更显得分外雅致干净。

    李敬业手里就抱着记录礼单用的竹椟,翻了翻,禀明是祖父的亲信下属送了来的。

    这位副将曾经跟着侯君集参加过灭高昌之战——这样的绝品,大概是高昌国的宝物。

    想来是这回老领导上凌烟阁的大喜事,让这位副将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。

    李勣看见它,立刻就想起了今日的晋王:不错,晋王的品性,就像一朵玉碗里的洁白莲花。

    于是次日李勣再进宫面圣详说薛延陀一战时,就顺便给晋王送去了白玉碗莲。

    并道:“臣见此白玉雪莲,如见晋王。”

    李治收下了这份代表着善意的礼物,也爱其精巧,就直接摆在了案上。

    可惜他似乎对白莲花的香气有些过敏,崔朝过来的时候,正好看到晋王在打喷嚏,鼻子都被细麻纸擦的有些红,像是只兔子。

    “王爷病了?”崔朝忙问道。

    李治摇头,揉了揉鼻尖:“不,应该是这花的香气,令我总是鼻子痒痒的。”

    他遗憾道:“可惜了这玉碗白莲倒是好看,我却摆不得了。阿朝你拿去摆吧,这东西搁在你身边也不辜负,此事我与大将军说一声就是了。”这样的花,搁到库房里去不见天日才是白可惜了。

    说着李治还伸手戳了戳那朵小白莲,也有几分惋惜:“但别说,这花的样子,我还是挺喜欢的。”

    崔朝望着这清透的白玉碗莲,见在阳光下轻微晃动的花瓣,清远洁净,忽然开口道:“王爷不如……把这白玉碗莲送给姜太史丞,想来她应当会喜欢的。”

    崔朝想起姜沃在太史局的位置,她坐在窗边,早起日出东方,半面阳光会照进来。

    她似乎很喜欢沐浴在阳光里,像是鲜花喜欢阳光雨露。

    这白玉碗莲若是摆放在姜太史丞的桌上,映着日光与她绿色的官服,想来就是让人心情很好的一幅画卷。

    李治也点头:“也是,此物颇合太史丞的姿仪高澈,明儿就给她送去。”

    次日,姜沃果然收到一朵小白莲。

    听说了这玉碗白莲的来路,没忍住当场笑出了声。

    李治心道:姜太史丞原来喜欢莲花啊。

    美好的误会。

    *

    收到一朵小白莲的第二天,姜沃见到了神医孙思邈。

    先到太史局的是卢照邻,姜沃一见他,就觉得他身体状况明显比去年冬天好一些。

    卢照邻与她见过同僚礼,然后告知:“孙师先面圣去了。”

    孙思邈一到京城,就有人上报皇帝。今晨直接有宫里的马车出去,将老神医请了进来,为皇帝扶脉。

    与许多隐士神医不同,孙思邈其实一直跟皇室没有断绝联系。

    隋朝的时候也曾多次奉召入宫为两任隋帝请过脉,只是对于朝廷要封的官职,一直辞谢不肯做。

    他的理由也很充分:他要去外头八方行医、采药,方能积累经验。且情商非常高地表示:他不断精进医术,也于为陛下请脉这件事上有益处啊。

    且孙思邈虽辞官不受,但他也应了会隔几年就进京一次,给皇帝请脉,并且上京这一年会留两三个月之久——太医署尚药局的大夫都可以来请教他。

    如此会做人的神医,这换了好几朝的皇帝,也就都由着他不做官,去‘积累经验’去了。

    今年孙思邈进京,当然首要给二凤皇帝请脉。

    姜沃对于要见到药王孙思邈,怀有无比的期待。

    这份期待,旁边的卢照邻看的清楚:虽说姜太史丞还是云淡风轻的神色,但唇边的弧度,就是比之前要高一点点,眼睛也更亮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