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密书屋 - 言情小说 - 盘秦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71

分卷阅读71

    ,本县猪rou那么多,自己天天吃太奢侈了,赶去邻县卖又麻烦,价钱也卖不起来,很多人想做成腊rou腊肠放着吃个大半年或者方便长期售卖。

近来云阳学宫藏书对外开放的消息陆续传开,不少读书人跋山涉水从各地奔赴学宫,心心念念全是学宫里的书。也因此,云阳县来了不少外地人,也带来不少各地的新鲜消息。

扶苏不时会看看学宫那边汇总来的旬日讲学内容,就在前几天,一个自西北方向远道而来的人讲述他家乡很容易弄到天然的盐巴,他们做菜从不缺盐,连腌鱼腌菜都大把大把地放,他还详尽地讲授了他们家乡用盐腌制各种东西的技巧,讲得人馋到不行。

自古以来大多数人都是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这人的家乡明显临近天然盐湖,盐巴自然应有尽有。

父子俩坐下一起吃饭,扶苏便与嬴政说起了这事。

既然可能有盐湖,除了采集天然盐巴之外,还可以人工利用一下,他见过一些可cao作性很强的制盐方法,可以叫人去那位读书人的家乡试一试。若是试成了,那边就可以开设盐场,在打下沿海诸国之前先取那边的盐供百姓使用。

要知道盐的用途很多,比如那位读书人所说的腌rou和腌菜,放些盐巴的话可以让它们滋味更佳;要是那盐湖足够大,可以长期供给足够多的盐巴,那百姓们平时也可以敞开了用盐,饭菜必然更有滋味。

扶苏给嬴政讲了个全新的人工制盐之法,想让人嬴政派人去尝试一下。

嬴政睨着他道:“叫你少cao心口腹之事,你还整天琢磨这些。”

扶苏说道:“大伙吃得好了,不管种地还是打仗都更有劲头。反正也不费什么事,派几个人过去就能试了。”

嬴政这才点了头:“行,回头我派人过去试试看。”

扶苏说道:“要是人去得早,说不定今年云阳县腌rou还能赶上第一批盐。”

嬴政瞅了扶苏一眼,觉得这小子有点得寸进尺,不过想了想还是当着扶苏的面叫了个人进来,让对方点上一批人明天清早立刻出发去寻那盐湖建盐场。

马儿走得快的话,那盐湖也不过是三五天的距离,真不算太远,现在去了正好还能抓住干燥少雨的秋天把新盐弄出来。

作者有话要说:扶小苏:我有一个新想法!

嬴政:想什么想,天天瞎琢磨,不像样!说吧,要人还是要钱?

*

注:关于顿弱的设定,参考以及自由想象!

第42章光彩

盐铁之事,自从齐国重用管仲,确立了“官山海”之法,各国便都陆续效仿,大多设为官营,由官方统一采挖、统一售卖。

所谓的官山,指的是山里的东西都是国家的,哪儿发现了矿藏必然要圈起来收归国有,你想采挖得得到官方许可,大头归国家,小头归自己。

官海也一样,江河湖海里的东西都是国家的,发现哪里有产盐当然也立刻圈起来,第一时间收归国有。

商鞅变法之后,秦国也照搬了这一套,有盐官专门管着盐事。

百姓要是在湖边山脚弄到点天然盐巴,盐官当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不过民间要是有人制私盐售卖,那是犯法的,谁都别想干。

别看盐价不算特别高,可谁家做菜不用盐呢,没盐的菜rou吃多了,嘴里能淡出鸟来。

所以垄断盐业,售卖官盐赚的钱积少成多,一年下来对国库来说是一项大收入!

这也是扶苏没有自己找个盐湖捣鼓的原因,这种东西他是不能贸然插手了,最好是嬴政派人去搞。

现在秦国除了采集天然盐巴之外,还会采用比较原始的煮盐法,这法子成本高,既费人又费柴,产量还低。

扶苏准备建个盐场试验一下晒盐法,借用天上的太阳把盐晒出来。

这法子可能耗时长一些,但胜在成本低,出盐多,盐场建好以后便能源源不断地产出,足以大大地提高秦国盐产量。

等将来沿海诸国成为秦国版图的一部分,可以在沿海地区建设更多更大的盐场。

到那时盐价虽然会降,百姓却不会再舍不得买盐,总的来说,国库还是会更加充盈。

有嬴政下的诏令,负责此事的盐官便带了人马不停蹄地奔向盐湖。

比起扶苏这个局外人,盐官对秦国盐产地的方位了若指掌,很快抵达盐湖所在地,组织人手围湖圈地建盐场,动作十分迅速。

没办法,大王有令,不能耽误了云阳县那边做腊rou腊肠,不管他们怎么个试法,都得在年前赶制出第一批新盐!

为了确保能够拿出盐来,盐官跑完一个盐湖,安排好盐场建设工作,还往另一个盐产地跑了一趟,设了个盐场分号,免得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全摔没了,最后拿不出成果来。

新盐虽然没弄出来,但嬴政还是很乐观地等着成果出来,毕竟扶苏连纸都能让人做出来,更何况只是改良一下制盐之法!

既然云阳学宫那边的事能给扶苏启示,嬴政进一步放开了云阳县那边的通行管制,允许更多不同地区前往云阳学宫借书和讲学。

一般来说,秦国是不许寻常百姓到处跑的,你在哪有地就得在哪待着,上头要征调人手时才能准确无误地把人凑齐。

现在如果你有点学问,想提升自己或者和别人分享一下,可以去府衙弄个通行证到云阳学宫去。

而随着前去云阳进行隶书培训的隶卒批次逐渐增多,各地府衙也都渐渐有了藏书,虽然还不多,但总比没有强。

这些被隶卒或者私人带到各地去的书,像是一颗颗新播下去的种子,它们虽然不一定会发芽、不一定会长大,但也有可能茁壮成长成参天大树。

这只是云阳学宫的一部分影响。

九月伊始,扶苏收到学宫那边的消息,说是学宫那边新来了一批人,大多是中老年人,谈吐都挺不凡,彼此之间相互认识,拿出来的东西都是在学宫以前那些讲学内容上进行延伸或者批判,怎么看怎么像是来砸场子的。

学宫那边客客气气地接待了这批人,但心里还是忍不住揣度他们的来历和来意,越想越觉得不踏实,特意传信过来让扶苏拿主意。

这些人里头还有两个特别老的,瞧着该有八十岁了,这么大岁数的人突然从外地来到云阳县,怎么想怎么古怪。

扶苏没想起有这样的人,不过看学宫那边说人在学宫住下了,也没着急,寻了个日子约上同窗和李由、王离一起去云阳县溜达一圈。

王离他们对云阳县非常好奇:这小小的县城,先是弄出了堆肥和新犁,随后又弄出了竹纸和草纸!

听说国子学那些基础课程所用的课本,还是云阳学宫那边集思广益编纂出来的,他们都粗粗地读